2024 年 8 月,生猪产业进入高温高湿防控关键期,猪病预防与控制领域呈现政策升级、技术突破与区域联防的多重亮点。尽管全国未报告非洲猪瘟疫情,但环境病毒污染风险上升与变异株出现,推动行业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构建起 “政策 - 技术 - 协作” 三维防控体系。
政策层面迎来重大调整。8 月 28 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 821 号公告,针对屠宰环节病毒污染高风险问题,强化清洗消毒制度并优化检测要求,自 10 月 1 日起取代实施五年的第 119 号公告。新政策创新引入运输车辆消毒效果评价机制,要求屠宰厂每月开展环境与车辆检测,地方农业农村部门同步建立抽检制度,冬季将加大频次。检测要求从逐批次生猪检测调整为高风险区域环境监测为主,发现阳性后再追溯批次,既提升防控精准度,又降低企业检测成本,体现 “预防为主、精准防控” 的转型思路。
技术创新在蓝耳病防控中成效显著。美保龙生物推出的新型灭活疫苗 “兰立定” 凭借自噬小体技术激活细胞免疫,快速降低病毒载量,已帮助上百家猪场实现蓝耳病净化。广东天行农业 3000 头规模 GP 场案例显示,维持蓝耳双阴性状态可使年收益增加 924 - 1044 万元,其中二元母猪出栏溢价与猪苗售价提升贡献显著。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 mRNA 疫苗进入临床阶段,为突破蓝耳病防控困境提供新路径,后备母猪隔离期免疫驯化与产前强化免疫的结合,成为规模化场稳定种群的关键技术组合。
区域联防机制深化防控合力。8 月 20 日,北部区八省份在天津举办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联防联控活动,形成下半年风险分析报告,明确京津冀晋蒙及东北三省的协同防控策略。会议确定的指定通道名单与检疫 A 证互通互认计划,有效降低跨区域调运风险。针对夏季高发的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联防机制推动 “环境检测 - 风险预警 - 快速响应” 流程标准化,使区域内猪场疫情响应时间缩短至 24 小时内。
非洲猪瘟变异株监测成为隐形重点。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8 月部分地区环境样品病毒阳性率上升,流行毒株以 I/II 型重组毒株为主,同时监测到基因缺失株与自然弱毒株。行业普遍采用三重荧光 PCR 方法开展特异性检测,规模化场通过升级生物安全等级,加强对进场人员、物资及车辆的风险分析,对外界高风险环境增加检测频次,构建起变异株防控屏障。
8 月猪病防控以 “制度创新防风险、技术升级提效能、区域协同筑屏障” 为特征,政策调整前瞻布局屠宰环节风险,蓝耳病净化技术创造显著经济效益,区域联防强化跨域协同。这些实践既应对了夏季高温高湿的疫病挑战,也为秋季防控积累了 “环境优先、精准监测、分级响应” 的宝贵经验,推动猪病防控从应急处置向常态化精准管理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