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2 月,生猪繁殖领域在年终收官阶段呈现技术集约化突破与产业协同深化的鲜明特征。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 12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 4078 万头,接近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上限,行业在产能稳定基础上,聚焦批次化生产升级、智能监测应用与节前市场调控,推动繁殖效能向精准化、数字化转型。
批次化生产技术实现质的飞跃。11 月底召开的母猪产业大会成果在 12 月快速落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发的 B 超可视化卵泡监测技术与定时输精程序优化方案得到规模场广泛应用。通过 B 超影像数据库建立,精准判断母猪对激素的应答效果,配合 “两点查情定时输精” 技术,解决了传统程序中排卵分散导致的漏配问题,使批次妊娠率波动幅度降低 15%。长效重组猪促卵泡素的研发突破,克服了传统提取物原料受限的瓶颈,为同步化排卵提供更稳定的药物支撑,头部企业应用后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仔猪数)较常规技术提升 2.08 头。
智能化监测重塑繁殖管理模式。重庆 “未来猪场” 建设中,物联网技术全面渗透繁殖各环节:电子耳标采集种猪运动轨迹与进食数据,AI 模型精准预测最佳配种时机;妊娠期母猪体温、心率等生理指标实时传输至数据平台,分娩预警准确率达 92%。这种数字化管控使母猪非生产天数减少 3.2 天,仔猪断奶成活率提升至 94%,验证了智能技术对繁殖效率的倍增效应。此类技术与 11 月分阶段营养调控形成 “精准营养 + 智能监测” 的协同体系,推动冬季繁殖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节前市场调控显现政策成效。受春节前仔猪采购潮拉动,12 月南方市场 7 公斤仔猪价格环比上涨 100 元 / 头,优质外三元达 480 元 / 头,但规模场通过产能调控保持供应稳定。山东企业跨区域采购蓝耳双阴仔猪的行为,反映行业对生物安全的高度重视,而养殖成本控制在 7 元 / 斤的预期,则体现繁殖效率提升对市场风险的缓冲作用。这种 “高价不扩产” 的理性表现,得益于全年产能调控政策引导,使能繁母猪存栏始终处于合理区间,避免了往年价格暴涨后的产能过剩。
低碳繁殖技术开辟绿色路径。国际研究显示,通过遗传选育提升猪群健康度可降低碳足迹,这一理念在 12 月转化为国内实践:某上市企业选育的高效转化品系,饲料报酬提升 5%,单头生猪碳排放减少 12%。这种 “健康育种 + 低碳养殖” 模式与智能环控结合,在冬季保温能耗增加的情况下,仍实现单位产出能耗下降 8%,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技术范本。
12 月生猪繁殖领域以 “技术集约化、管理数字化、市场理性化” 为特征,从批次化生产升级到智能监测落地,从节前市场稳控到低碳技术探索,行业在年终阶段完成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转型深化。这些实践不仅巩固了全年产能调控成果,更构建起适应现代化养殖要求的技术体系,为 2025 年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