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9 月,生猪产业进入夏秋交替的疫病高发期,猪病预防与控制领域聚焦政策落地衔接、技术精准适配与区域防控深化,构建起 “政策实操化、技术智能化、协作网格化” 的立体防控体系。随着农业农村部第 821 号公告实施进入倒计时,行业加速推进屠宰环节消毒规范与检测机制转型,同时针对秋季高发疫病强化技术储备。
政策过渡期的实操转化成为核心任务。9 月 24 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 821 号公告细则,明确生猪运输车辆 “清洗 - 消毒 - 烘干 - 检测” 全流程规范,要求屠宰厂配备专用消毒区域及烘干设施,每月开展运输车辆消毒效果检测评价。河南、山东等地规模化屠宰企业率先响应,通过引入高温蒸汽消毒设备使车辆病原检出率下降 62%,同步建立 “消毒记录 - 检测结果 - 车辆溯源” 电子台账系统,为 10 月政策正式实施积累实践经验。与 8 月政策发布阶段不同,9 月重点转向设施升级与人员培训,某上市企业投入 2000 万元改造 12 个屠宰场消毒区,验证了政策引导下的行业投入积极性。
技术创新呈现多维度突破。针对秋季高发的猪圆环病毒病,行业推广 “分层免疫 + 药物保健” 综合方案:后备母猪实施配种前 3 周初免、产前 35 天加强免疫的精准程序,仔猪采用 15 日龄首免 + 两周后二免的免疫策略,配合 “强力霉素 + 扶正解毒散” 拌料预防,使规模化场发病率控制在 3% 以下。智能化防控取得实质进展,广西扬翔集团智能楼房猪场应用 AI 环控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温湿度、氨气浓度动态调控通风,结合 FPF 智能查情系统早期预警病猪行为异常,使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降低 40%。河南农科院研发的非洲猪瘟快速检测试纸在 9 月扩大应用,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优于进口产品,单份检测成本降低 30%,为中小猪场提供了便捷工具。
区域联防机制向纵深发展。9 月 25 日,全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重点推进无疫区和无疫小区质量提升,明确县级日常监管、省级监督检查和国家监督抽查的三级责任体系。湖南作为生猪养殖大省,已建成 23 个国家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其 “奖励扶持 + 专家团队 + 标杆企业” 模式成为区域净化范本。与 8 月北部区联防侧重调运管控不同,本次会议聚焦 “无疫小区创建标准升级”,要求新建小区增加智能化监测设施配置,强化生物安全与养殖效率的协同提升。
中秋国庆双节前的调运防控形成特色实践。针对 9 月生猪调运量环比增加 25% 的情况,各地严格执行 “指定通道 + 检疫 A 证互通” 制度,在省界检查站增设车辆消毒站点,对运输车辆实施 “离场前检测 + 途中监控 + 入场后复检” 的闭环管理。某物流企业的数据显示,通过应用 GPS 定位跟踪与消毒记录电子核验,跨区域运输的疫情传播风险降低 70%,为节日市场供应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9 月猪病防控以 “政策落地见实效、技术创新提效能、区域协作筑根基” 为特征,从屠宰环节规范到智能监测应用,从圆环病毒精准防控到无疫小区质量升级,行业在季节转换期实现了防控能力的系统提升。这些实践既保障了节前生猪供应安全,也为秋冬季常态化防控奠定了 “标准引领、技术赋能、区域联动” 的新型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