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生猪市场呈现 “旺季不旺但盈利扩张” 的独特格局。全国生猪出栏均价 15.69 元 / 公斤,环比持平,同比却上涨 10.96%,这种看似矛盾的价格表现,实则是节前消费旺季与产能微调博弈的结果。能繁母猪存栏量月末降至 4062 万头,环比微降 0.39%,结束连续增长态势,释放出产能优化的积极信号,为市场注入谨慎乐观情绪。
价格形成机制呈现显著的阶段分化特征。上旬受元旦假期后需求回落影响,集团场出栏节奏放缓与散户惜售形成短暂供需平衡,但终端消费跟进不足导致价格承压下滑。中旬开始,北方返乡潮带动节前备货需求集中释放,重点屠宰企业开工率从 35.86% 升至 39.22%,推动华北地区价格逆势上涨,形成 “北涨南跌” 的区域分化格局。西南地区依托消费韧性维持 17 元 / 公斤以上高价,而南方因腌腊季节结束,价格表现相对疲软,南北价差较上月扩大 0.3 元 / 公斤。这种分化在上市企业数据中尤为明显:温氏股份生猪销售均价 15.77 元 / 公斤,环比微降 0.76%,而新希望均价 15.44 元 / 公斤,反映出规模场对区域市场的精准把控。
产能调整与成本红利形成双重支撑。1 月能繁母猪存栏虽仍处正常保有量的 104.15% 高位,但已从 2024 年 11 月高点回落 0.44%,规模场与中小散同步微调产能。更关键的是,饲料成本结构性下降形成盈利缓冲:玉米价格 2.46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15.75%;豆粕价格 3.34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20.67%,推动自繁自养头均盈利达 276.8 元。这种成本红利使得养殖端主动去化意愿不强,产能调整以品种优化为主,规模场 PSY(母猪提供断奶仔猪数)较上年提升 0.6 头,进一步夯实供应能力。冷鲜肉消费占比提升至 15%,年增速 18%,消费结构升级对价格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市场预期与全年走势预判影响短期行为。机构预测 2025 年生猪均价将降至 14.76 元 / 公斤,同比跌幅超 11%,一季度可能出现 13 - 14 元 / 公斤的年内低点。这种预期导致 1 月养殖端补栏谨慎,二次育肥仅零星入场,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增幅控制在 1.1%。头部企业则提前布局,温氏股份虽销售收入环比下降 10.37%,但通过成本控制实现同比 26.07% 的增长,新希望则收缩出栏量 5.83% 以应对价格压力。这种 “控量保价” 策略与散户被动退出形成鲜明对比,行业规模化率单月提升 0.8 个百分点。
当前市场正处于旺季效应消退与产能优化启动的过渡期。1 月价格信号揭示出行业新特征:传统消费旺季对价格的拉动作用减弱,而成本控制能力与养殖效率成为盈利核心变量。能繁母猪存栏的缓慢回落与 PSY 提升的组合,预示供应压力将逐步缓解,但全年仍面临出栏量增加的挑战。对于养殖主体而言,把握区域价差规律、优化出栏节奏、强化成本管控,将成为穿越周期波动的关键所在。随着产能调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生猪市场正从 “周期投机” 向 “效率竞争” 转型,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