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生猪市场在春节消费旺季与产能调控的双重作用下呈现复杂态势。全国畜牧总站监测显示,当月生猪均价 16.00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3.7%,同比上涨 5.0%,形成 “同比回暖但环比承压” 的独特格局。这种看似矛盾的价格表现,实则是节日消费规律与产能过剩压力博弈的必然结果,区域分化与成本上涨更凸显了产业转型期的结构性特征。
节日供需错配引发价格剧烈波动是本月亮点。节前养殖端普遍采取压栏增重策略,大体重生猪供应增加,但终端消费未达预期,屠宰企业开工率仅 20.24%,处于季节性低位。这种 “挺价惜售” 与 “需求疲软” 的博弈,导致华中地区成为价格重灾区,湖北以 5.5% 的跌幅领跌全国。节日因素放大了区域差异:西南地区依托消费韧性维持 17.08 元 / 公斤的高价,东北地区则因供应集中跌至 15.43 元 / 公斤,南北价差达 1.65 元 / 公斤,创半年来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海南市场呈现独立行情,其特殊流通环境使价格异动明显,反映出区域壁垒对价格形成的影响。
产能临界值的市场信号尤为关键。2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 4066 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 104.3%,虽仍处绿色区域却已逼近 105% 的临界值。这一数据与中央一号文件 “稳定畜牧业生产” 的要求形成微妙平衡 —— 政策层面强调稳产能,市场层面却显现自发去产能压力。二次育肥在月中阶段性入场的现象,正是这种矛盾的体现,短暂支撑价格却加剧了后续供应压力。饲料成本上涨进一步激化矛盾:玉米、豆粕价格环比上涨推动配合饲料成本增加,而猪粮比价降至 6.99:1,规模场通过精准饲喂维持微利,散户则因成本敏感加速退出,行业分化持续加深。
结构转型中的隐性变量值得关注。西南与东北的价格差异不仅反映消费能力分化,更暴露了 “北繁南销” 产业链的流通瓶颈。节后需求惯性回落与能繁母猪存栏微增(环比 + 0.1%)的组合,使市场对二季度行情预期谨慎。值得注意的是,当月猪肉价格同比仍涨 7.5%,高于生猪价格涨幅,显示屠宰加工环节利润空间扩大,这种产业链利润再分配现象,预示着行业整合加速。
当前市场正处于节日效应消退与产能调整启动的过渡期。4066 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发出明确预警信号,叠加饲料成本压力与区域流通壁垒,2 月价格走势实质是产业向 “供需平衡” 的自发调整。随着节后产能优化逐步展开,配合即将实施的碳足迹核算标准,生猪市场将从 “数量博弈” 转向 “质量竞争”。对于养殖主体而言,把握区域价差规律、控制养殖成本、顺应政策导向,成为穿越周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