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生猪市场呈现 “整体下行与区域分化并存” 的复杂格局。全国畜牧总站监测数据显示,当月生猪均价 15.36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4.0%,结束连续 6 个月同比上涨态势;而西南地区价格逆势攀升至 16.47 元 / 公斤,东北地区则跌至 14.56 元 / 公斤,南北价差扩大至 1.91 元 / 公斤,创近 8 个月新高。这种区域失衡背后,是政策调控预警与市场主体行为博弈的深度演绎。
价格形成机制呈现显著分层特征。从供给端看,3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 4039 万头,环比减少 0.7% 但仍超正常保有量 3.6%,处于绿色区域临界值。集团企业与散户的策略分化加剧市场波动:样本上市公司生猪出栏量环比激增 20.23%,出栏均重提升至 125.71kg,通过体重调控优化单头利润;而散户在亏损压力下加速退出,导致二次育肥补栏量环比增加 15%,形成阶段性支撑。需求端表现平淡,屠宰企业开工率虽恢复至 26.23%,但仍处季节性淡季,消费对价格的提振作用有限。这种 “供应放量 + 需求疲软” 的组合,使吉林等东北主产区领跌全国,跌幅达 5.9%。
政策调控信号成为市场转折点。3 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强化生猪产能监测预警”,将能繁母猪存栏管控区间细化至正常保有量的 92%-105%。这一政策信号迅速传导至市场,头部企业提前调整策略,样本集团销售计划 4 月调增 3.67%,同时自宰比例维持 27% 的历史高位,通过产业链延伸对冲风险。政策预警效应在区域市场显现:华北地区受二次育肥活跃影响,价格跌幅收窄至 2.1%;而华东规模场集中出栏导致价格环比下跌 2.4%,政策敏感度差异加剧区域分化。
成本压力的结构性传导重塑竞争格局。当月玉米价格环比上涨 2.01% 至 2.54 元 / 公斤,豆粕价格更是暴涨 6.85% 至 3.9 元 / 公斤,推动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升至 3.61 元 / 公斤。成本压力下,规模场通过精准配方技术将料肉比控制在 1.65:1 以下,而散户因饲料转化率偏低加速退出,行业规模化率单月提升 1.2 个百分点。这种分化在价格表现上尤为明显:集团企业通过自繁自养仍能维持微利,而外购仔猪养殖亏损扩大至每头 120 元,倒逼散户抛售存量。
区域流通壁垒加剧价格失衡。西南地区因运输成本上升和局部防疫管控,价格逆势上涨,重庆、四川等地价格稳居全国前列;华南地区则受海南领跌影响,均价跌至 28.66 元 / 公斤。值得注意的是,仔猪市场呈现独立行情,华中地区仔猪均价达 38.75 元 / 公斤,环比上涨 5.15%,反映市场对三季度行情的谨慎乐观预期。这种 “生猪跌、仔猪涨” 的背离,预示养殖端补栏积极性开始回升,为后续价格反弹埋下伏笔。
当前市场正处于政策调控与周期规律的交汇点。能繁母猪存栏量的缓慢回落与集团企业出栏计划的调增,将共同决定二季度价格走向。一号文件强调的 “产能动态监测” 机制已初步见效,通过预警信号引导市场主体理性决策,避免产能过度扩张。随着消费淡季结束和政策效果显现,预计 4 月价格震荡幅度将收窄,但区域价差、主体分化等结构性特征仍将持续。对于养殖主体而言,把握政策导向、优化区域布局、控制养殖成本,成为穿越市场波动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