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畜牧业在传统消费旺季与转型压力的交织中呈现复杂态势。全国生猪价格先抑后扬,外三元交易均价 15.77 元 / 公斤,环比微跌 0.25%,却同比上涨 10.82%,这种 “同比回暖、环比承压” 的特征,折射出产业在周期调整与结构转型中的深层博弈。能繁母猪存栏量当月微降 0.39% 至 4062 万头,虽仍高于 3900 万头的正常保有量,但终结了此前连续增长态势,释放出产能优化的积极信号。
节前供需错配引发市场分化加剧。上旬受元旦假期短暂提振后,养殖端出栏积极性高涨,叠加中小散户 “节前减重” 心理,生猪交易均重降至 123.22 公斤,环比下跌 1.79%。屠宰企业趁机加大备货力度,重点企业平均开工率升至 40.72%,但终端消费未达预期,导致价格震荡下滑。下旬随着养殖场出栏计划完成,市场出现阶段性供应缺口,叠加春节前集中采购,猪价小幅反弹,形成 “供应主导下跌、需求拉动回升” 的月度走势。饲料成本的结构性上涨加剧了行业分化,豆粕价格环比暴涨 9.5%,迫使规模场加速应用低蛋白日粮技术,而散户因成本压力加速退出,行业规模化率进一步提升。
疫病防控与政策布局形成双重支撑。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显示,1 月部分地区非洲猪瘟病毒环境阳性率上升,重组毒株和自然变异株增加防控难度。行业快速响应,推广针对基因 I/II 型重组病毒的通用型荧光定量 PCR 检测技术,强化屠宰场和农贸市场溯源排查。同步发布的《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畜产品》国家标准,与农业农村部年度工作要点形成政策合力,明确要求优化生猪产能动态调整机制,推动饲料粮减量替代,为全年行业转型定调。这种 “生物安全底线 + 绿色发展导向” 的政策组合,推动养殖场户加快数智化改造。
技术替代窗口期加速开启。在节粮行动推动下,微生物蛋白、昆虫蛋白等新型饲料原料试点范围扩大,乙醇梭菌蛋白产能提升至千吨级。1 月数据显示,规模场通过精准配方技术使饲料粮消耗同比下降 3.2%,豆粕用量占比降至 14.5%,向 2030 年 10% 的目标稳步迈进。这种技术替代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更在豆粕价格剧烈波动中展现出抗风险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主导的养殖加工一体化模式快速发展,在奶牛、肉牛产业纾困政策支持下,优质基础母牛存栏环比提升 1.2%,为产业链价值提升奠定基础。
当前畜牧业正处于 “短期周期调整” 与 “长期转型蓄力” 的关键交汇期。1 月能繁母猪存栏微降与猪价结构性回暖,标志着产能调控初见成效;非洲猪瘟防控技术升级与碳足迹标准出台,构建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框架;饲料粮替代技术突破则为降本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春节后消费淡季到来,行业将进入产能优化的关键观察期,而提前布局生物安全、低碳养殖和精准营养的市场主体,有望在新一轮周期中占据先机。这种传统养殖模式与现代技术体系的碰撞融合,正在重塑畜牧业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