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畜牧业呈现 “传统周期波动与绿色转型交织” 的复杂格局。春节消费旺季与节后调整的交替,叠加碳减排政策发力,使行业在价格波动中加速结构重塑。全国畜牧总站监测显示,当月猪粮比价降至 6.99:1,较上月下跌 0.3 个点,而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 1.1%,反映出产能调整与市场预期的博弈加剧。
价格信号与产能调整形成鲜明对比。生猪市场呈现 “存栏增而价格弱” 的特征,乌海市生猪存栏同比激增 45.13%,但全国生猪均价环比下跌,仔猪价格却逆势上涨 6.6%,华北地区河北涨幅达 16.4%。这种分化源于养殖主体的策略差异:中小散户在亏损压力下加速退出,规模企业则趁机补栏布局,推动仔猪需求上升。饲料成本的结构性上涨加剧了行业分化,豆粕价格环比暴涨 9.5%,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同步上涨 1.2%,倒逼养殖场户采用精准饲喂技术降低消耗。牛羊肉市场则延续低迷,活牛价格同比下跌 19.5%,活羊价格同比下跌 10%,反映出肉牛存栏下降与消费需求疲软的双重影响。
政策驱动的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成为本月亮点。2 月 16 日《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畜产品》国家标准正式发布,为畜牧业碳减排提供统一核算框架。运城等地同步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明确 2025 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需达 8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 98%。政策倒逼下,数智化技术加速落地,云辉牧联等企业通过 RFID 耳标和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肉牛从养殖到消费的全链路数据追踪,青海、内蒙古的牦牛、藏羊溯源项目已成为行业标杆。这种 “标准 + 技术” 的组合拳,正推动畜牧业从 “数量扩张” 向 “质量竞争” 转型。
消费结构升级与区域协同孕育新机。春节消费旺季带动禽肉产量同比激增 88.68%,成为肉类消费的重要增长点。区域协作模式持续深化,“北繁南销” 产业链通过标准化建设对接高端市场,缓解了北方养殖资源与南方消费需求的错配。值得注意的是,碳足迹标准的即将实施(2025 年 5 月),将重塑畜产品贸易格局,提前布局低碳养殖的企业有望获得溢价优势。配合饲料价格同比下降 7.4%-8%,为养殖场户采用低蛋白日粮、豆粕替代等减排技术提供了成本空间。
当前畜牧业正处于周期调整与绿色转型的关键窗口期。价格信号引导产能优化,政策标准推动品质升级,技术创新重塑竞争格局。随着碳足迹核算、区块链溯源等技术的普及,行业将加速向低碳、高效、优质方向转型。对于养殖主体而言,把握政策导向、应用数智技术、适应消费升级,是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