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畜牧业呈现 “结构调整中孕育新机” 的复杂态势。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 12 个月下降至 3800 万头,低于 4100 万头的正常保有量阈值,标志着生猪产能进入紧缺区间。然而矛盾的是,3 月生猪均价回落至 14.65 元 / 公斤,仅略高于 16 元 / 公斤的行业平均成本线,呈现 “产能去化未达预期盈利” 的独特周期特征。这种背离背后,是产业结构重塑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层变革。
生猪产业正经历 “阵痛式转型”。一季度猪价在 14-19 元 / 公斤区间剧烈震荡,3 月猪粮比价降至 6.54:1,较上月下跌 0.45 个点,显示养殖盈利空间持续收窄。市场分化态势明显:中小散户因前期深度亏损加速退出,规模化企业则谨慎补栏,形成 “散户退出、集团场控量” 的格局。饲料成本上涨加剧了行业压力,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环比上涨 1.2% 至 3.42 元 / 公斤,玉米、豆粕价格分别环比上涨 2.6% 和 3.4%,成本刚性与价格弹性的错配考验着养殖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能繁母猪存栏量从 1 月的 4062 万头快速回落,预示着 2025 年三季度后供应缺口可能显现,为价格回升埋下伏笔。
肉牛及进出口市场呈现 “冰火两重天”。主产省份活牛价格环比上涨 6.5% 至 23.97 元 / 公斤,同比却下跌 9.9%,反映出国内肉牛产能释放与消费升级的博弈。区域协同模式取得突破,内蒙古科尔沁区与广东企业合作打造 “北繁南销” 产业链,通过 “飞地牛场” 标准化建设对接大湾区市场,这种资源与市场的精准匹配为肉牛产业提供了价值提升路径。国际贸易方面则呈现结构分化:3 月猪肉进口 9 万吨,环比下降 12.5%;羊肉进口 4.3 万吨,环比激增 33.6%,禽肉进口同比增幅达 25%,显示国内市场对差异化畜产品的需求变化。1-3 月肉类及杂碎进口总量 165 万吨,同比下降 2%,表明国内产能恢复对进口的替代效应逐步显现。
饲料市场的 “成本传导” 效应显著。玉米价格同比下跌 9.3% 但环比回升,豆粕价格同比微降 3.1%,配合饲料价格却普遍上涨 1% 以上,这种价格传导差异源于饲料企业对原料库存的调整策略。西南地区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四川达 3.66 元 / 公斤,高于华南地区的 3.40 元 / 公斤,反映出区域原料流通成本的差异对终端价格的影响。这种成本压力正倒逼养殖场户加速采用精准饲喂技术,通过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对冲成本上涨。
当前畜牧业正处于周期拐点与转型深化的关键期。生猪产业在产能去化中孕育价格修复机会,肉牛产业通过区域协同突破价值天花板,饲料市场的结构调整则推动全行业降本增效。随着 “北繁南销” 等新模式的成熟和产能调控政策的持续发力,畜牧业将逐步从 “量的扩张” 转向 “质的提升”,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