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一季度畜牧业呈现 “量稳质升” 态势,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 2540 万吨,同比增长 2.0%,其中生猪出栏由负转正,出栏 19476 万头,猪肉产量达 1602 万吨。然而 4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仍达 4038 万头,同比增长 1.3%,产能过剩导致 6 月生猪价格跌至 14.45 元 / 公斤的 17 个月低点,行业面临 “增产不增效” 的困境。
政策精准调控成为化解产能矛盾的关键。农业农村部通过 “减母猪、降体重、控二育” 组合拳,要求能繁母猪存栏调减至 3950 万头,头部猪企已暂停扩产并将出栏体重控制在 120 公斤左右。这种逆周期调节在国际贸易端已显成效,1-2 月猪肉进口 18.4 万吨,同比增长 12.5%,但进口结构优化,从巴西进口量下降 16.7%,从欧美优质产区进口同比增幅均超 19%,反映出国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升级。
数智化转型加速行业分化。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已达 73%,头部企业智能化普及率高达 92%,而中小散户仅为 18%。这种差距直接体现在生产效率上:某智能化猪场通过轨道式巡检机器人实现疫病早预警,仔猪成活率提升 4.2 个百分点;反观散户养殖,饲料浪费率比规模场高 8 个百分点。政策层面,中央财政专项正加速向数字化养殖倾斜,推动中小场户融入 “智慧养殖” 体系。
消费升级倒逼产业品质革命。无抗产品成为市场新风口,正大、唐人神等企业加码布局,相关冻品溢价达 15%-30% 仍供不应求。数据显示,87% 消费者关注抗生素残留问题,北上广深 45% 中高收入家庭愿为无抗食品支付溢价。这一趋势推动出口增长,春雪食品无抗鸡肉欧洲市场出口量同比激增 101%,印证 “品质溢价” 的全球共识。政策端与市场端形成合力,农业农村部要求 2025 年末 50% 规模场实施减抗行动,加速养殖模式转型。
疫病防控仍是不可忽视的底线。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显示,冬春季非洲猪瘟病毒环境阳性率上升,重组毒株和变异株增加防控难度。规模场通过三重荧光 PCR 检测和生物安全升级构建防线,而散户防疫能力薄弱,成为疫情防控的短板。这进一步凸显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必要性。
当前畜牧业正处于 “调控去产能” 与 “升级提品质” 的关键交汇期。政策精准调控缓解短期供需矛盾,数智化与无抗化引领长期发展方向,行业将加速向 “高质量、高效率、高附加值” 转型。对于从业者而言,把握政策导向、拥抱技术革新,方能在转型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