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防控体系重构生猪疫病防控新范式
当前生猪产业面临复杂疫病挑战,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 年初能繁母猪存栏量已逼近调控上限,而疫病导致的仔猪死亡率仍占养殖损失的 35% 以上。在此背景下,疫苗技术革新、诊断方法升级与智能监测系统的融合应用,正推动猪病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的全新格局。
疫苗研发实现突破性进展
国药动保研发的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于 2025 年 7 月获批进入临床试验,成为国内首个获此资格的产品。该疫苗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提取病毒保护性抗原,不含完整病原体,安全性较传统灭活疫苗显著提升,临床试验将在湖北、江西等四省开展,有望 2027 年实现商业化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同步取得突破,其研发的猪蓝耳病抗重组疫苗通过转录调控序列重布技术,解决了传统疫苗免疫效果不稳定的难题,相关成果发表于《mBio》杂志。这些技术进展使重大猪病的预防性免疫进入精准化时代。
诊断技术迎来范式革新
扬州大学李瑞超团队基于国产纳米孔测序平台开发的猪病检测方案,实现了病原检测的革命性突破。该技术对 II 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全基因组组装效率提升 3 倍,单次检测可覆盖猪腺病毒、PCV3 等 12 种常见及非常规病原,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超 80%,检测时间从传统方法的 24 小时缩短至 4 小时。上海兽医研究所研制的彩色纳米纤维素试纸条,则为基层提供了可视化快速检测工具,通过多色显色实现多种病原体的同步鉴别,大幅提升了现场诊断效率。
数智化监测构建立体防线
牧原集团部署的智能巡检系统重构了疫病监测模式,轨道式巡检机器人集成红外热成像、气体传感器等 10 余种监测设备,对猪群咳嗽、体温异常等指标的识别准确率超 90%。其中 "咳嗽管家" 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可提前 7 天预警呼吸道疾病,配合物联网平台的 10 亿级日均数据处理能力,实现了疫病风险的早期预判。这种无人值守模式不仅减少了人员进出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更使仔猪成活率提升 4.2 个百分点,完美契合农业农村部 "强化疫情直采直报" 的政策要求。
当前,疫苗、诊断与监测技术的协同发展,正推动猪病防控从经验防控转向数据驱动的精准防控。随着《生猪产地检疫规程》的更新完善,这套数智化防控体系将加速普及,为破解 "产能稳定" 与 "疫病防控" 的双重挑战提供核心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