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全国进入高温多雨季节,生猪养殖业面临热应激与疫病扩散的双重压力。本月猪病防控的核心围绕环境管理、生物安全强化及重点疫病精准干预展开,行业在应对季节性挑战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疫病净化的新路径。
一、季节性疫病风险显著上升
6月高温高湿环境加剧了疫病传播风险
病毒性疫病:非洲猪瘟、圆环病毒病、乙型脑炎、猪伪狂犬、蓝耳病等持续威胁猪群健康。
细菌性疫病:猪丹毒(尤其在育肥猪和母猪热应激群体中)、大肠杆菌(仔猪黄/白痢)、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等感染率升高。
寄生虫病:弓形体、肠道线虫等需通过药物保健及时防控。
高温环境下,猪只抵抗力下降,加之蚊蝇滋生(6月是蚊蝇滋生加速的时期6),进一步增加了疫病传播风险。
二、热应激管理成为防控核心
6月防暑降温是保障猪群健康的关键措施:
隔热与通风:
猪场优先选择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设计,利用遮阳网、屋顶隔热材料(如锯末)减少热辐射。
采用纵向通风结合湿帘风机系统,可降低舍温5℃–7℃,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横向通风。
喷水降温:
定时喷雾或喷淋可在5–10分钟内降低舍温5℃–8℃,但需注意控制湿度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
饲养调整:
调整饲料配方,增加油脂比例(≤5%),减少高纤维原料,以降低体增热。
增加夜间饲喂频次,避免高温时段投料,并保障充足饮水。
三、生物安全体系持续强化
面对境外非洲猪瘟疫情传入风险(当前处于汛期,非洲猪瘟疫情易发,境外非洲猪瘟疫情流行,传入境内风险较大5),农业农村部门指导中小养殖场(户)加强饲养管理,强化防疫措施,严格检疫监管,做好无害化处理,以降低疫情发生风险,并印发了《中小规模场户非洲猪瘟防控“八要八不要”》:
“八要”:包括尽量自繁自自养,购入仔猪需隔离观察;使用清洁无污染饲料;加强临床巡查,及时隔离异常猪只;严防病毒通过人员流动进入猪舍;第一时间报告疫情并对病死猪严格无害化处理;做好常见多发病免疫;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强化环境消毒灭源。
“八不要”:包括不要购入未经检疫生猪;不要用泔水喂猪或饲喂霉变饲料;不要让生猪贩运人、业务员等进猪舍选猪;不要出售病猪或随意丢弃死猪等。
大型集团企业如牧原通过三级洗消、空气过滤等生物安全体系,将非瘟发病率控制在0.07%,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3%)。
四、环境性疾病防控受关注
6月因环境管理不当导致的疾病风险上升:
呼吸道疾病:因保温忽视通风,舍内氨气积聚易导致呼吸道疾病发作,需通过错峰开窗平衡保温与通风。
链球菌病:仔猪断奶混群后打斗增多,伤口感染风险加大,需通过酒精喷洒等方式减少争斗,并及时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忽冷忽热的环境易引发该病,需保持仔猪环境温度不低于26℃,并加强断奶抗应激管理。
五、疫病净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陕西省于6月启动种猪企业“净蓝行动”,推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的集团化净化,标志着猪病防控从单场净化向区域协同净化转变。10此举旨在通过大型种猪企业突破,逐步推广净化模式,提升种猪质量与生物安全水平。10
六、未来展望:迈向精准化与绿色防控
猪病防控呈现新趋势:
技术赋能: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舍内环境,通过AI算法预警疫病风险,实现精准干预。
绿色防控:推广“猪-沼-草”等生态模式,减少粪污污染,降低环境病原负荷。
联防联控:依托区域无疫小区建设,加强跨省调运监管,阻断疫情传播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