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生猪繁殖领域围绕 “提质、增效、保种” 核心目标,在技术革新、种源优化及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为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繁殖根基,也为养殖户破解繁殖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在繁殖技术优化方面,智能化辅助繁殖技术的推广应用成为突出亮点。国内某畜牧科技企业推出的 “AI 发情监测 + 精准输精” 一体化系统,在 6 月实现规模化落地。该系统通过安装在猪舍的红外感应设备,实时捕捉母猪活动频率、体温变化等关键数据,结合 AI 算法自动识别发情期,准确率较人工观察提升 23%。同时,配套的精准输精设备可根据母猪体重、胎次自动调节精液剂量与输精深度,使受胎率提高至 92%,较传统输精方式提升 8 个百分点。在河南某万头规模猪场的应用中,6 月母猪平均产仔数达 13.5 头,窝均健仔数增加 1.2 头,显著降低了空怀率与繁殖成本。
种猪选育领域迎来新突破,地方特色品种的繁殖性能改良成果显著。6 月,湖南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发布 “湘牧黑猪” 新品种选育进展,该品种以湖南本地黑猪为母本,引入优质外来品种血缘,经 5 代选育后,繁殖性能大幅提升。数据显示,“湘牧黑猪” 初产母猪窝均产仔数达 11.8 头,经产母猪达 14.2 头,分别较原始地方品种提高 2.3 头和 1.9 头,且仔猪成活率提升至 96%。此外,该品种还保留了地方猪耐粗饲、肉质优的特性,6 月在湖南 10 个示范猪场推广后,养殖户反馈仔猪断奶体重平均增加 0.5 公斤,后期育肥周期缩短 7 天,为地方猪品种的产业化开发提供了优质种源支撑。
在提升繁殖效率的实践层面,批次化生产模式的精细化改进成为行业趋势。6 月,温氏股份推出 “三阶调控” 批次化繁殖方案,针对后备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三个阶段制定差异化营养与管理策略。后备母猪阶段,通过添加 β- 胡萝卜素与维生素 E 的预混料,使初情期提前 15 天,发情率达 98%;妊娠阶段采用分阶段饲喂,根据妊娠天数精准调整能量与蛋白供给,减少胚胎早期死亡;哺乳阶段优化哺乳环境温度与仔猪补饲方案,使母猪泌乳量提升 15%,仔猪断奶重提高至 7.2 公斤。该方案在 6 月应用于广东、广西等地 20 余个猪场,使批次繁殖效率提升 17%,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突破 30 头。
政策层面也为生猪繁殖领域提供有力支撑。6 月,农业农村部在《2025 年畜禽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对开展种猪繁殖性能测定的企业给予每亩 1200 元的补贴,鼓励企业建立种猪遗传评估体系。同时,支持省级畜牧兽医部门建设种猪精液质量检测中心,6 月已在山东、四川等地建成 8 个省级检测平台,实现精液质量抽检覆盖率 100%,杜绝劣质精液流入市场,从源头保障繁殖效率。
2025 年 6 月的生猪繁殖领域,技术智能化、种源优质化、管理精细化成为发展主线。这些成果不仅为养殖户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也为我国生猪产业从 “数量型” 向 “质量型” 转型提供了繁殖环节的核心支撑,推动行业向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