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中国生猪市场并未迎来预期中的消费旺季强劲拉升,反而在供需双方的深度博弈中呈现出一种“紧平衡”下的震荡格局。价格整体虽较7月有所抬升,脱离年内的绝对低点,但上行压力显著,反弹幅度有限,行业正经历一场成本与效益、预期与现实的严峻考验。
一、 价格走势:稳中偏强,但上行承压
整个8月,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呈现“阶梯式小幅上涨后震荡盘整”的态势。月初,在规模场月度出栏计划开启、压栏惜售情绪仍存的影响下,价格得以延续7月末的反弹势头,实现开门红。然而,中下旬后,价格上涨动力明显减弱。一方面,终端消费对持续上涨的肉价产生抵触情绪,白条猪走货速度放缓;另一方面,高温多雨天气持续,生猪调运与饲养风险增加,部分养殖户出栏意愿增强,市场供应相对充足。因此,猪价未能形成突破性上涨,而是在一个相对狭窄的区间内维持震荡。
二、 核心驱动:多空因素交织博弈
本轮价格震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激烈博弈:
供应端收缩提供底部支撑: 经过上半年漫长的行业深度亏损,产能去化效果在8月进一步显现。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数月保持在合理区间下限附近,这意味着基础生猪供应量趋于收紧。同时,夏季高温导致生猪增重放缓,标猪供应偏紧,为价格提供了坚实的底部支撑。
需求端疲软形成顶部压制: 尽管立秋节气带来一波贴秋膘的消费小高峰,但整体需求复苏力度不及预期。家庭消费趋于理性,餐饮业与学校食堂等大宗需求恢复平稳,难以对猪价形成持续、强劲的拉动效应。高温天气抑制了户外消费,使得传统的暑期消费旺季表现平平。
成本高企侵蚀养殖利润: 饲料原料价格,特别是豆粕和玉米,虽较历史高位有所回落,但绝对值仍处于较高水平。叠加夏季高昂的防暑降温、水电和生物安全成本,养殖全程成本线居高不下。当前猪价虽已回升至成本线附近,但多数养殖场户仅能实现微利或勉强保本,资金链依然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养殖端的压栏能力,也决定了猪价难以大跌。
三、 未来展望:理性预期,稳健经营
展望9月及第四季度,生猪市场利好因素正在逐步累积。随着天气转凉、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临近,猪肉消费将进入传统的年度旺季,需求有望得到实质性提升。同时,当前整体可控的供应面将为价格上行创造空间。
然而,行业也需保持理性。产能去化虽是事实,但生产效率的提升(PSY、MSY等指标)部分抵消了存栏量的下降,实际猪肉供应能力依然充足。此外,冷冻猪肉库存较高,随时可能投放市场以平抑价格过快上涨。因此,预计后续猪价将呈现“温和上涨”的主基调,出现暴涨暴跌的概率极低。
四、 行业建议:降本增效,应对不确定性
对于养殖主体而言,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相较于赌行情、博预期,“降本增效”和“风险管理” 仍是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策略。
强化成本控制: 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转化率、精细化管理的方式,持续降低养殖完全成本,筑牢自身竞争力。
优化生产节奏: 合理安排生产与出栏计划,避免在节日节点扎堆上市,寻求均衡出栏以获取稳定收益。
利用金融工具: 积极关注生猪期货价格信号,合理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锁定未来利润,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总之,2025年8月的生猪市场展现了其在经历深度调整后的韧性。行业正从过去的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竞争的新阶段。在供需紧平衡的新常态下,理性的市场预期、稳健的经营策略和持续的成本控制能力,将是养殖主体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