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供需格局重塑,政策调控成效显现
2025年8月,全国生猪市场呈现"供强需弱"的典型周期特征。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8月能繁母猪存栏量4036万头,环比下降5万头,虽仍高于正常保有量3900万头,但已连续三个月出现小幅调减。这一数据表明,自2024年修订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实施以来,行业产能正逐步向合理区间回归。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生猪出栏36619万头,同比增长0.6%,而二季度末存栏量达42447万头,同比增长2.2%,显示供给端仍保持充裕。
需求端则呈现季节性疲软态势。8月第2周全国生猪平均收购价14.99元/公斤,环比下跌0.7%,同比降幅达29.4%;白条肉出厂价19.27元/公斤,同比下跌28.7%。消费淡季叠加高温抑制终端需求,导致屠宰企业开工率维持低位,部分头部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不过,随着9月开学季及中秋、国庆双节备货启动,需求端有望边际改善。
二、价格波动加剧,区域分化明显
8月猪价呈现"北跌南稳"格局。北方地区受前期压栏大猪集中出栏影响,河北、山东等地外三元生猪均价跌破13元/公斤,进入"6元时代";而南方销区因腌腊制品备货提前,广东、广西等地价格相对坚挺,但整体仍面临下行压力。这种分化在期货市场亦有体现,生猪2511合约8月18日收跌0.65%,但技术面显示下方支撑较强,预计回落空间受限。
价格下跌的直接诱因是供给过剩。6月全国5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量环比下降0.8%,预示7-8月出栏量将有所减少,但集团场出栏计划普遍增加,叠加南方疫病导致阶段性断档,市场供需博弈加剧。不过,中央冻猪肉收储政策的启动为市场注入信心,1万吨收储量虽难以改变根本供需,但信号意义显著,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三、饲料成本下行,养殖效率提升
饲料成本下降成为行业为数不多的利好。8月上半月,国内玉米价格震荡偏弱,东北贸易商腾库出库积极性提升,华北玉米零星上市叠加陈粮出库,短期供给增加;豆粕方面,南美大豆升贴水跳涨,美豆期价反弹,但港口+油厂大豆库存连续回落,豆粕库存降至100万吨附近,缓解了部分压力。饲料企业物理库存周期降至安全线以下,远月基差成交放量,显示市场对后市成本下行预期较强。
养殖端效率提升显著。中国农业科学院最新研究显示,液态生物饲料技术普及使育肥猪日增重提高12%,饲料报酬率改善8%。通过"围产四针"方案,可使母猪泌乳力提升29.85%,20日龄断奶重增加0.73kg,PSY(年产胎次)突破30头。这些技术进步有效对冲了成本压力,部分头部企业自繁自养头均利润仍维持10-20元,而外购仔猪育肥则陷入亏损。
四、政策调控转向精准,行业进入微利时代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生猪政策从"优化产能调控机制"调整为"做好监测和调控,促进平稳发展",标志着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农村部通过加密发布市场预警信息、引导有序出栏、淘汰低产母猪等措施,推动产能向合理区间回归。数据显示,8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虽仍处绿色区间上限(103.7%),但环比调减趋势明显,预示2026年年中出栏量将现拐点。
政策倒逼下,行业进入"效率竞争"阶段。规模化养殖占比已接近70%,但散户成本优势依然存在。未来政策将重点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小散户发展,同时规范大型企业扩产行为,避免行业垄断风险。金融工具创新方面,工行阳江分行推出无还本续贷业务,为规模化猪场提供180万元续贷支持,缓解了企业智能化改造资金压力,此类案例有望在全国推广。
五、疫病防控升级,非瘟疫苗研发获突破
8月主汛期高温高湿天气加剧疫病传播风险。农业农村部预警显示,蓝耳病、圆环病毒病、非洲猪瘟等病毒性疫病,以及猪丹毒、链球菌等细菌性疫病进入高发期。牧原股份、新希望等头部企业已提前启动冬季疫病防控准备,通过升级正压通风系统、信息化管理流程等措施,降低疫情损失。
疫苗研发方面,兰兽研开发的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某千头场试用后感染率从15%降至2.3%。卡贝缩宫素的应用使产程缩短至2.5小时,死胎率控制在1.8%以内。这些技术突破为行业平稳渡过疫病高发期提供了保障。
六、未来展望:小波动、稳盈利的新周期
综合来看,2025年8月养猪行业处于周期底部,但政策调控、技术进步、疫病防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行业正逐步迈向"小波动、稳盈利"的新阶段。预计短期猪价将低位震荡,但随着产能调减计划顺利实施,2026年年中出栏量将现拐点,猪价有望逐步回升。企业层面,需持续关注成本控制、技术升级、疫病防控,以应对微利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