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供需格局重塑,政策调控显效
2025年8月,全国生猪市场呈现典型的周期性特征。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二季度末能繁母猪存栏量4043万头,虽同比下降0.1%,但仍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区间(正常保有量3900万头的103.7%),表明行业产能已逐步向合理区间回归。生猪存栏量达42447万头,同比增长2.2%,出栏量36619万头,同比增长0.6%,显示供给端保持充裕。需求端则因高温抑制终端消费,屠宰企业开工率维持低位,8月第2周全国生猪平均收购价14.99元/公斤,环比下跌0.7%,同比降幅达29.4%;白条肉出厂价19.27元/公斤,同比下跌28.7%,呈现典型的"供强需弱"格局。
二、价格波动加剧,区域分化明显
8月猪价呈现"北跌南稳"特征:北方地区受前期压栏大猪集中出栏影响,河北、山东等地外三元生猪均价跌破13元/公斤;南方销区因腌腊制品备货提前,广东、广西等地价格相对坚挺。这种分化在期货市场亦有体现,生猪2511合约8月18日收跌0.65%,但技术面显示下方支撑较强。价格下跌的直接诱因是供给过剩,但中央冻猪肉收储政策的启动(1万吨收储量)为市场注入信心,尽管难以改变根本供需,但信号意义显著,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三、饲料成本下行,养殖效率提升
饲料成本下降成为行业为数不多的利好。卓创资讯预测,2025年生猪饲料均价2468.91元/吨,同比跌幅5.64%,头均饲料成本自繁自养模式下降至895.24元,仔猪育肥模式为844.37元,同比下降均超11%。这一趋势得益于液态生物饲料技术的普及:京鹏畜牧推出的AI智能液态饲喂系统,通过动态调整饲喂方案,使饲料转化率提升8%;瑞昂畜牧的物联网+人工智能5.0模式,使仔猪消化率显著提高。此外,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某千头场试用后感染率从15%降至2.3%,为疫病防控提供新工具。
四、技术升级驱动产业升级,液态饲喂成焦点
2025畜博会上,液态饲喂技术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京鹏畜牧首创的P+EPC+O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整合规划、建造、运营三大环节,推动智慧猪场建设;得八兄弟的模块化液态饲喂设备以高性价比赢得中小企业青睐。山东省已将液态料饲喂系统推广写入大纲,部分省份加大设备补贴力度。尽管面临采购成本高、发酵工艺标准化难等挑战,但政策扶持(如农机购置补贴)和技术创新(如远程监控与诊断系统)正推动技术普及。
五、政策调控转向精准,行业进入微利时代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生猪政策从"优化产能调控机制"调整为"做好监测和调控,促进平稳发展",标志着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农村部通过加密发布市场预警信息、引导有序出栏、淘汰低产母猪等措施,推动产能向合理区间回归。数据显示,8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虽仍处绿色区间上限,但环比调减趋势明显,预示2026年年中出栏量将现拐点。政策倒逼下,行业进入"效率竞争"阶段,规模化养殖占比接近70%,但散户成本优势依然存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工行阳江分行推出无还本续贷业务,为规模化猪场提供180万元续贷支持,缓解智能化改造资金压力。
六、疫病防控升级,非瘟疫苗研发获突破
8月主汛期高温高湿天气加剧疫病传播风险。牧原股份、新希望等头部企业已提前启动冬季疫病防控准备,通过升级正压通风系统、信息化管理流程等措施,降低疫情损失。疫苗研发方面,国药集团动物保健股份有限公司的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获批临床试验,某千头场试用后感染率从15%降至2.3%。卡贝缩宫素的应用使产程缩短至2.5小时,死胎率控制在1.8%以内。
七、未来展望:小波动、稳盈利的新周期
综合来看,2025年8月养猪行业处于周期底部,但政策调控、技术进步、疫病防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行业正逐步迈向"小波动、稳盈利"的新阶段。预计短期猪价将低位震荡,但随着产能调减计划顺利实施,2026年年中出栏量将现拐点,猪价有望逐步回升。企业层面,需持续关注成本控制、技术升级、疫病防控,以应对微利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