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生猪价格在 “供应释放探底 — 政策引导企稳 — 需求预热回升” 的节奏中完成阶段转折,外三元生猪均价从月初 13.2 元 / 公斤的低位,逐步回升至月末 13.8 元 / 公斤,月度环比微涨 4.5%,呈现 “前低后稳、结构分化” 的特征,价格波动背后是供需两端的精细化博弈与政策的精准调控。
价格走势呈现 “半月分界” 特征。上半月受 9 月规模场集中出栏(环比增 1.3%)的滞后影响,叠加二次育肥户恐慌抛售,市场供应短期过剩,外三元均价最低触及 13.0 元 / 公斤,其中 110-120kg 标准体重生猪价格较 130kg 以上大体重猪高 0.6 元 / 公斤,反映市场对 “降体重出栏” 的偏好。下半月转折点明确:10 月 15 日后,集团猪企出栏计划环比缩减 6.2%(较此前 4.8% 进一步收窄),叠加河南、山东等主产区启动 “生猪出栏节奏指导”,引导养殖场规避集中抛售,价格逐步回升。值得注意的是,散户与规模场价差扩大,散养生猪均价始终低于规模场 0.3-0.4 元 / 公斤,反映中小户议价能力持续弱化。
供需博弈聚焦 “量价弹性” 差异。供应端呈现 “规模场压栏、散户出清” 的分化:头部企业将出栏体重从 125kg 上调至 130kg,计划延迟至 11 月腌腊需求启动后出栏;而散养户因养殖成本高(规模场成本 12.8 元 / 公斤,散户 13.5 元 / 公斤),10 月上半月恐慌出栏量占比达 42%,较规模场高 18 个百分点。需求端则显现 “淡季不淡” 信号:虽未进入传统消费旺季,但食品加工企业提前备货,10 月中旬冻品采购量环比增 15%,其中五花肉、前腿肉等腌腊原料肉采购占比提升至 60%,带动分割品价格涨幅高于白条肉 2 个百分点。
成本支撑构建 “价格底线”。饲料成本在 10 月呈现 “玉米涨、豆粕稳” 的格局:玉米收购价环比涨 2% 至 2.95 元 / 公斤,主要因北方秋收延迟导致短期供应偏紧;豆粕价格环比持平于 3.8 元 / 公斤,受国际大豆到港量充足支撑。测算显示,当前自配料养殖成本约 13.2 元 / 公斤,规模场凭借饲料集采优势,成本可低至 12.8 元 / 公斤,这使得 13.0 元 / 公斤成为价格短期底部,10 月下旬价格回升正是成本支撑与需求预热的共同作用。
政策调节聚焦 “精准拆弹”。农业农村部在 10 月推出 “三措并举” 调控:一是每周发布能繁母猪存栏细分数据(9 月末 4020 万头中,低产母猪占比 12%),引导养殖场淘汰低效产能;二是联合主销区开展 “点对点” 调运,将华北过剩产能定向输送至华南,缩小区域价差(从月初 0.8 元 / 公斤缩至月末 0.3 元 / 公斤);三是启动冻猪肉储备收储预案,10 月 25 日收储 1.2 万吨,虽规模不大但释放 “托市” 信号,有效稳定市场预期。
市场预期指向 “旺季可期”。生猪期货市场已提前反应:10 月生猪 2511 合约价格从 13.2 元 / 公斤涨至 13.7 元 / 公斤,涨幅 4.6%,反映市场对 11 月腌腊需求的乐观预期。屠宰企业库容率从月初 65% 升至月末 72%,备货积极性提升,进一步印证需求端的支撑潜力。不过需警惕 11 月若规模场集中出栏,可能引发价格再度波动,当前市场正处于 “供需弱平衡” 的敏感阶段。
10 月生猪价格的阶段企稳,既是供需自发调节的结果,也是政策精准调控的体现。从价格结构分化到主体行为差异,从成本底线支撑到预期提前反应,均凸显生猪市场正从 “粗放波动” 向 “精细博弈” 转型,这一态势为四季度消费旺季的价格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也为养殖场的出栏决策提供了更清晰的信号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