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生猪产业进入冬季疫病高发期,猪病预防与控制领域围绕低温环境适应性技术升级、新型检测工具应用及冬季高发病种精准防控,构建起 “政策升级 - 技术适配 - 区域联动” 的冬季防控体系。农业农村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本月猪流行性腹泻和猪流感成为主要威胁,行业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实现防控效能的季节适配。
政策层面迎来检测技术革新。11 月 19 日农业农村部第 847 号公告批准 5 家单位的非洲猪瘟病毒检测试纸条(乳胶法)注册,该技术较传统方法检测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基层养殖场户单人即可操作,使野外调运检测效率提升 3 倍。同步获批的猪口蹄疫 O 型灭活疫苗变更注册,增强了低温环境下的免疫应答效果,为北方地区冬季防疫提供关键支撑。与 10 月侧重屠宰环节规范不同,本月政策聚焦 “检测 - 免疫” 技术链条升级,形成从源头防控到终端监测的闭环管理。
低温防控技术体系全面落地。针对北方气温骤降至 0℃以下的消毒难题,行业推广 “温水稀释 + 低温专用消毒剂” 组合方案,采用 0.2%-0.3% 二氯异氰尿酸钠复合制剂,配合 60℃热水配制,使低温环境消毒效果提升 40%。黑龙江某规模场应用的 “火焰消毒 + 烘干联动” 工艺,对车辆轮胎等关键部位实施 30 秒高温处理,再进入 70℃烘干通道维持 30 分钟,病原杀灭率达 99.7%。这些技术创新有效解决了 10 月提前部署的低温防控预案在实操中的效能衰减问题。
高发疫病防控呈现精准化特征。监测数据显示,11 月猪流行性腹泻发病 18960 头,病死 3865 头,成为危害最严重的病种。行业创新 “免疫窗口期精准管控” 策略,对妊娠母猪实施产前 40 天与 20 天两次免疫,使初乳抗体效价提升至 1:256 以上;仔猪采用 “地暖 + 保温箱” 双温区管理,将环境温度稳定在 30℃±2℃,配合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使死亡率控制在 8% 以下。针对猪流感发病 6250 头的情况,推广 “中药熏蒸 + 空气过滤” 联合防控,某万头猪场应用后呼吸道症状缓解时间缩短至 48 小时。
区域联防应对复杂气候挑战。南方地区针对多雨潮湿特点,在湖南、江西推广 “生物安全 + 环境除湿” 模式,通过安装智能除湿设备将猪舍湿度控制在 65% 以下,配合每周 2 次戊二醛泡沫消毒,使运输车辆消毒合格率保持在 97% 以上。北方实施 “省级抽检 + 市级互查” 机制,重点监控调运车辆低温消毒执行情况,辽宁创新的 “消毒效果可视化记录” 系统,通过视频溯源确保每辆车消毒流程完整。针对岳阳临湘市查获违规调运生猪的情况,区域联防机制启动 24 小时应急响应,实现疫情处置零扩散。
11 月猪病防控以 “低温适配、快速响应、精准施策” 为核心,从检测技术革新到消毒工艺升级,从腹泻专项防控到区域联防强化,行业完成了从秋季向冬季防控模式的无缝转换。这些实践不仅有效遏制了猪流行性腹泻等病种的扩散势头,更形成了可复制的冬季防控技术包,为打赢全年疫病防控收官战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