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生猪市场上演 “旺季不旺却盈利扩容” 的行业奇观,折射出产业转型期的深层次变革。全国生猪出栏均价报 15.69 元 / 公斤,环比保持平稳,同比却实现 10.96% 的涨幅。这组看似矛盾的数据,与能繁母猪存栏量 4062 万头(环比微降 0.39%)形成耐人寻味的呼应,预示着行业正加速从传统周期博弈向精细化效率竞争的结构性转型。
供应端策略分化塑造市场新生态。头部企业与中小散户呈现截然不同的操作逻辑:温氏股份减少 4.64% 出栏量实现收入同比增长 26.07%,新希望收缩 5.83% 出栏量却面临收入同比下滑 4.72%,显示规模场通过调整出栏节奏构建定价权。这种策略差异在数据中尤为明显:上市猪企整体出栏量环比下降 7.89%,但头部企业通过优化出栏体重(温氏 116.97 公斤)维持利润空间,而散户在成本压力下被动加速出栏,导致行业规模化率单月提升 0.8 个百分点。能繁母猪存栏虽处正常保有量 104.15% 的高位,但首次回落释放积极信号,产能优化以品种改良为主,规模场 PSY 较上年提升 0.6 头,夯实长期供应能力。
需求端区域分化加剧价格失衡。北方返乡潮带动节前备货需求集中释放,重点屠宰企业开工率从 35.86% 升至 39.22%,推动华北地区价格逆势上涨;而南方因腌腊季节结束,消费增量不足导致价格疲软,形成 “北涨南跌” 格局。区域价差创近年同期新高,海南生猪价格高达 35.77 元 / 公斤,新疆则仅 14.25 元 / 公斤,流通壁垒与消费能力差异成为价格分化的核心推手。更值得关注的是渠道端预期管理:屠宰企业在开工率提升的同时冻品库存率微增至 15.03%,利用节前价格窗口加大入库力度,为后期市场储备筹码。
成本与盈利的悖论现象揭示行业新逻辑。1 月猪粮比价虽处合理区间,但饲料成本结构性下降形成盈利缓冲:玉米价格同比下降 15.75%,豆粕价格同比下降 20.67%,推动自繁自养头均盈利达 276.8 元。这种成本红利使规模场主动去化意愿不强,产能调整聚焦品种优化而非数量缩减。技术赋能加剧市场分化:牧原等企业通过精准饲喂将料肉比控制在 1.65:1 以下,而散户外购仔猪养殖亏损扩大至每头 120 元,加速退出市场。唐人神等企业 “公司 + 农户” 模式销量同比增长 39.88%,反映行业集中度提升过程中的产能置换。
市场预期分化引导策略调整。机构预测全年生猪均价将降至 14.76 元 / 公斤,一季度可能出现 13-14 元 / 公斤的低点,这种预期导致养殖端补栏谨慎。头部企业通过调整配种批次控制后续供应,温氏股份虽销售收入环比下降 10.37%,但通过成本控制实现同比增长 26.07%。仔猪市场呈现独立行情,7 公斤仔猪价格从月初 535 元 / 头降至月末 450 元 / 头,反映补栏热情受价格下跌抑制,但 7-49 公斤小猪存栏占比仍达 34.04%,养殖户为下半年出栏提前布局。
1 月市场信号揭示行业新趋势:传统消费旺季对价格的拉动作用减弱,规模场通过 “控量保价 + 结构优化” 构建竞争壁垒,区域流通效率与成本控制能力成为盈利核心变量。能繁母猪存栏量的首次回落与 PSY 提升的组合,预示供应压力将逐步缓解,但全年仍面临出栏量增加的挑战。对于养殖主体而言,把握区域价差规律、优化出栏节奏、强化成本管控已取代简单的周期判断,成为穿越周期波动的关键所在。这种新旧竞争逻辑的交替,正在重塑生猪产业的定价体系与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