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畜牧业猪场建设领域在市场波动、技术革新与政策引导下,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关乎当下猪场运营效益,更对未来生猪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在传统猪场升级改造方面,诸多养殖场正积极应对市场挑战,着力提升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受近期生猪价格波动影响,养殖利润空间收窄,促使养殖户寻求降本增效的途径。例如,部分地区的小型猪场通过优化猪舍布局,合理划分不同生长阶段猪群的活动空间,减少了猪只转群应激,提升了饲料转化率。同时,对通风、温控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安装智能传感器,根据猪舍内温湿度、空气质量等数据自动调节设备运行,降低了能源消耗,节省了人力成本。据不完全统计,经过此类改造的猪场,每头生猪养殖成本可降低约 50-80 元。
新型智慧猪场建设在 5 月也取得显著进展。5 月下旬,贵州开阳新梦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智慧养猪场一期项目正式建成投产。该猪场占地面积 30 多亩,建筑面积 1 万余平方米,总投资 1500 余万元。在智慧养猪场中控室,工作人员轻点屏幕,就能通过实时监控系统清楚地显示猪舍内部情况,并随时查看各猪舍的温度、湿度、饲料余量等数据。定时、定量的饲料、饮水会通过自动料线和管道送到饲料槽,确保每头猪都能健康生长;智能化的环境控制系统时刻监测着舍内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指标,并自动调节,为生猪营造了舒适卫生的生长环境。相比传统养殖模式,人工成本大大降低,3 千多头猪只需三四名技术人员和工人,而且饲料转化率提升 20% 左右。猪场采取全封闭养殖,大大降低了疫病发生和传染风险。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一年能出栏两批次生猪,全年可出栏生猪 15000 头,预计将为当地生猪市场供应注入强大动力。
环保设施建设成为猪场建设的重要考量因素。随着环保政策日益严格,5 月各地猪场纷纷加大对粪污处理设施的投入。徽县在打造 “百万头十亿级” 生猪产业链过程中,计划新建成万头以上标准化生猪养殖场 11 个,目前已开工建设 6 个。这些新建猪场均配套了先进的粪污处理系统,采用干湿分离、厌氧发酵等工艺,将猪粪转化为有机肥料,废水经过处理后实现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不仅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还通过有机肥销售增加了额外收入,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政策支持为猪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部分地区政府出台了针对猪场建设的补贴政策,对新建或改造升级的规模化猪场给予资金支持,补贴额度根据猪场规模和建设标准而定,最高可达数百万元。同时,在土地审批、信贷支持等方面也开辟了绿色通道,降低了猪场建设的门槛与资金压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生猪养殖产业。
5 月的畜牧业猪场建设领域,从传统模式升级到智慧化创新,从环保优先到政策助力,正朝着更加高效、智能、绿色的方向发展。养殖户应紧跟行业趋势,合理规划猪场建设,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政策,提升猪场综合竞争力,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稳健发展,为我国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