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生猪繁殖领域动作频频,无论是政策导向、技术突破还是市场数据反馈,都对生猪养殖业的未来走向产生着深远影响。
从政策层面来看,7 月 23 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 “降体重、稳产能、限二育” 的核心调控方向。这一政策旨在纠正过去行业无序扩张带来的弊端,力求稳定猪价,提升产业整体效益。自 2024 年 5 月至 2025 年 7 月,全国生猪养殖虽连续 15 个月盈利,但行业的无序扩张使得猪价波动剧烈。此次政策调控要求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存栏量。据数据显示,7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 4042 万头,环比下降 1 万头,这一细微变化或许正是政策调控初显成效的表现。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求控制肥猪出栏体重,减少二次育肥现象,以稳定市场供应节奏。从 8 月生猪交易均重 124.04 公斤,较 6 月初下降 1.55%,以及生猪二次育肥交易占比降至 8.86%,较政策推行前下降 6.60 个百分点的数据中,我们能清晰看到政策的影响力。
在技术创新领域,母猪繁殖技术的突破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曙光。西南地区首个猪冷冻胚胎成功孕育,5 头通过胚胎冷冻技术孕育的荣昌猪仔在荣昌安富生猪繁育基地成功断奶,各项生长指标均正常。这一技术的完善和优化意义重大,畜禽育种周期长、活体保存成本高,且面临疫病、自然灾害等风险,胚胎冷冻技术则可将胚胎放置于液氮中冷冻,实现静态保存,需要时再进行复原移植。不过,该技术存在猪胚胎细胞内脂质含量高、胚胎解冻后透明带硬化、胚胎移植后着床率低等难题。重庆市畜科院与上海市农科院、中国农科院的科研团队联手,通过对冷冻程序的优化,突破了长期困扰业界的技术瓶颈。这一成果不仅有助于提高地方猪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复原能力,更增强了我国生物育种的国际竞争力。
而在提升母猪繁殖效率方面,中国农业大学田见晖教授团队成果斐然。团队针对母猪发情率低、妊娠率低、分娩率低三大批次化生产卡点,开发了一系列高效技术。如增强雌激素合成的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技术,使发情率提高 10 个百分点;创制的改善子宫容受性的批次化母猪妊娠调控技术,让妊娠率提高 9 个百分点;创建的诱导发情促排等高效定时输精技术,将配种分娩率提高 16 个百分点。基于这些成果,团队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完整的批次化繁殖技术体系,在牧原、温氏等国内前十养猪头部企业推广应用,辐射带动达 64%,覆盖 31 省区,极大地提升了母猪利用率与 PSY。
7 月的生猪繁殖领域,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政策调控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提升繁殖效率与种质保护能力。养殖户应密切关注政策走向,积极应用新技术,在产业变革中把握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生猪养殖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