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 7 月,畜牧业科学与营养领域又有了诸多新的研究成果与进展,这些发现为提升畜禽养殖效益、保障动物健康及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猪养殖方面,科研人员针对生长育肥猪的研究发现,合理调整 SID 赖氨酸水平,能显著影响屠宰后的胴体指标、猪肉品质和风味代谢物。依据不同生长阶段,建议的 SID 赖氨酸饲喂水平有所差异,如 33–45 kg 阶段为 0.871%,45–65 kg 阶段为 0.773% 等。这一成果有助于精准把控猪饲料营养,提升猪肉品质与养殖效益。而对于断奶仔猪,降低日粮蛋白水平(从 20.6 降至 19.0 和 18.7),可减少腹泻情况,并且在降低蛋白的同时维持 SID Lys:CP,还有提高仔猪断奶后一周增重的趋势。同时,在母猪饲料中,使用 25 羟基维生素 D3 取代常规的维生素 D3,有提高母猪乳汁中干物质和脂肪含量的趋势,也能改善初生小猪肠道形态,提高断奶仔猪的骨骼指标。
家禽养殖领域同样成果丰硕。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家禽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研究表明,在蛋鸡饲粮中添加 10% 酵母培养物,可显著提高产蛋后期鸡蛋的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改善蛋清品质并延长储存期。在蛋雏鸡饲养中,基于营养预测模型配制日粮,饲喂期内其生长性能与标准日粮无显著差异,但法氏囊和肠道发育更好,还减少了营养成分浪费,实现更精准的营养利用。肉鸡养殖也有新突破,研究发现维持支链氨基酸(BCAA)平衡,对调节肉鸡的糖、脂代谢和蛋白质合成至关重要,低蛋白质饲粮易引发 BCAA 比例失衡,影响肉鸡生长性能,而合理搭配不同饲料原料的 BCAA,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反刍动物养殖方面,第五届反刍料大会上提出了提质节本增效的关键路径。比如,选择优质架子牛,加强疫病防控,重点防范口蹄疫、结节病及各类寄生虫病等。在技术应用上,根据品种确定育肥目标,采用如肉牛两料三方四步育肥法等饲喂技术,依据育肥目标和当地资源科学设计营养配方。同时,优化日粮原料,优先选用过瘤胃值高、当地资源丰富的原料,合理替代豆粕,遵循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就地取材、因材配料” 原则。还有研究表明,在奶牛饲料中添加特定的精油和富马酸混合物,可降低 60.2% 的甲烷排放,且不影响养分消化率,优化瘤胃发酵。
此外,犊牛腹泻早期营养调控与预防关键技术入选农业部 2025 主推技术。该技术通过在犊牛出生 1 小时内饲喂足量优质初乳、合理混合初乳与牛奶、控制代乳粉渗透压、早期补饲优质粗饲料、添加改善肠道健康的添加剂等营养调控方案,以及配套的环境与应激防控技术,有效降低犊牛腹泻发病率,提升犊牛健康水平。
这些 7 月的新成果,全方位覆盖了畜禽养殖的各个环节,为养殖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用方法,将助力畜牧业朝着更高效、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