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喜乐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服务热线:

0558-4626888

  • 喜乐佳公司获“安徽省职工技术创新竞赛金项目奖”
  • 喜乐佳公司被评定为蒙城县经济发展优秀企业
  • 闫顺丕董事长李华总监双获高级畜牧师荣誉称号
  • 喜乐佳公司再次认定为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 喜乐佳公司被认定为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单位
今日头条:
热门关键词:配合饲料  浓缩饲料 蛋鸡饲料...
2025 年 10 月畜牧业生猪繁殖点评:温差适配与健康繁育的效能升级
来源: | 作者:姚志厚 | 发布时间: 2025-10-10 | 2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 年 10 月,生猪繁殖领域在秋冬温差加大、疫病风险抬头的背景下,呈现 “精准温控适配、后备培育数字化、精液技术革新、政策效能导向” 的新特征。行业突破传统繁殖管理模式,将气候适应性技术、健康繁育理念与政策激励深度融合,推动繁殖效能从 “数量提升” 向 “质量稳定” 转型,为冬季产仔高峰筑牢基础。

温差适配的精准管理技术破解季节难题。10 月昼夜温差普遍达 12-15℃,直接影响母猪发情与胚胎着床。头部企业创新 “分时段 - 分胎次” 温控方案:妊娠前期(1-30 天)母猪舍保持 18-20℃恒温,避免低温导致胚胎死亡;妊娠后期(80 天至分娩)将温度降至 16-18℃,配合每日 16:00-18:00 时段通风(避开夜间低温),某万头猪场应用后胚胎死亡率从 18% 降至 11%。针对哺乳母猪,山东推广 “地暖 + 局部补温” 组合,使仔猪活动区温度稳定在 30-32℃,母猪休息区维持 22℃,仔猪断奶成活率提升至 95%,较传统单一温控高 4 个百分点。这种 “动态适配” 模式,有效对冲了 10 月气候波动对繁殖的不利影响。

后备母猪培育实现数字化突破。行业告别 “经验化选种”,转向 “AI 体况监测 + 精准营养调控” 体系。河南某育种场应用的 3D 体况扫描仪,可实时采集后备母猪背膘厚度(目标 18-22mm)、体长(≥165cm)等 12 项指标,数据异常时自动预警,选种准确率从 75% 提升至 92%。配套的 “阶段营养包” 方案:6 月龄前侧重骨骼发育(钙磷比 1.8:1),7-8 月龄强化生殖系统营养(添加 200mg/kg 维生素 E),使后备母猪初情期提前 7 天,初配受胎率达 90%。更具突破性的是 “基因标记筛选” 技术,通过检测 ESR、FSHβ 等繁殖相关基因,筛选高繁殖潜力个体,后代窝产活仔数平均提升 0.9 头,为长期效能提升奠定种源基础。

精液保存与输精技术革新降本增效。针对 10 月低温对精液活力的影响,江苏研发的 “常温复合保存剂” 实现技术突破,添加海藻糖与抗氧化因子后,精液在 17℃环境下存活时间从 72 小时延长至 120 小时,活力维持在 0.6 以上,较传统稀释液成本降低 15%。智能输精设备普及加速,浙江场应用的 “压力感应输精枪”,可实时反馈子宫颈插入深度与精液流速,避免操作不当导致的子宫损伤,情期受胎率提升 6 个百分点。中小场则受益于 “精液共享” 模式,华东地区建立 12 个区域精液配送中心,采用恒温冷链运输,使散户获取优质精液的成本下降 20%,解决了 “自育种公猪成本高、精液质量不稳定” 的难题。

政策与疫病防控协同保障繁殖健康。10 月多地推出 “繁殖效能补贴” 新政,江西对 PSY 达 28 头以上的规模场给予每头能繁母猪 120 元补贴,较此前 “引种补贴” 更侧重实际产能;同时要求补贴场必须执行 “免疫 - 繁殖窗口期管理”,即母猪免疫蓝耳病疫苗后 21 天(抗体峰值期)再配种,避免免疫应激影响受胎。针对秋季高发的猪细小病毒病,行业优化 “后备母猪免疫 2 次(间隔 3 周)、经产母猪产前 4 周加强免疫” 的程序,配合在妊娠料中添加黄芪多糖(1kg/t)增强免疫力,规模化场病毒阳性率控制在 3% 以下,保障了胚胎正常发育。

区域特色模式适配产业需求。华东稻渔种养区创新 “猪 - 稻 - 渔” 循环繁殖模式,江苏猪场利用稻田水体调节猪舍湿度(维持 65-70%),粪污经处理后灌溉稻田,减少化肥使用的同时,使母猪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下降 8%;西北寒旱区推广 “日光棚膜繁殖棚”,采用双层聚氯乙烯膜 + 保温棉结构,冬季无需额外供暖即可维持舍温 15℃以上,较传统砖瓦房建设成本降低 30%,适配当地资源禀赋。

10 月生猪繁殖领域的实践,以 “气候适配为基、数字技术为翼、健康繁育为核”,突破季节与成本约束,推动繁殖管理向精细化、健康化转型。从温差动态温控到基因标记选种,从精液技术革新到政策效能导向,全链条的创新不仅提升了当期繁殖效率,更构建起 “抗风险、高稳定、可持续” 的繁育体系,为秋冬季节生猪产能稳定提供了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