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0 月,生猪繁殖领域面临秋季疫病防控与技术优化的双重任务。随着昼夜温差增大、病毒活跃度上升,行业在保障繁殖效率的同时,强化生物安全防护,一系列技术交流活动与种质保护实践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秋季防疫压力下的繁殖管理成为焦点。思南县人民政府发布的防控提示指出,秋季气候多变导致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等疫病易发,饲养密度高、气候骤变是主要诱因。这一背景下,各地猪场强化通风管理与密度控制,同时严把引种关,要求精液引自阴性猪场,引种需隔离检测合格后方可混群。针对仔猪腹泻高发问题,行业普遍采用母猪免疫传递抗体、产房彻底消毒及仔猪防寒保暖等综合措施,重点把控初乳关与断奶过渡管理,通过增加日粮纤维素含量减少应激反应。防疫压力使得 10 月能繁母猪存栏保持动态调整,全国范围延续 9 月的稳中有降趋势,规模化猪场通过精细化管理平衡防疫与繁殖效率。
技术交流推动实用技术落地。10 月 19 - 20 日,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学术研讨会在商丘召开,聚焦 “系统动物养殖学理论与繁殖技术创新” 主题。会上专家分享的精准输精时间优化、母猪体况动态监测等实用技术,直接回应秋季繁殖挑战。信阳农林学院团队提出的 “基于体温节律的发情鉴定模型”,通过连续监测母猪体温变化提高配种精准度,在试点猪场使情期受胎率提升 7 个百分点。研讨会收集的 32 篇论文中,11 篇涉及秋季繁殖管理技术,其中 “低温环境下精液保存增效方案” 等成果已在豫东地区规模化猪场应用,有效延长精液体外存活时间至 72 小时以上。
地方猪种保护技术持续深化。虽仙居花猪克隆工作于 9 月完成,但 10 月进入关键观察期,6 头克隆猪生长指标均达品种标准,验证了体细胞冻存技术在秋季保种中的稳定性。浙江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借此契机完善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库,新增 3 个地方猪种的体细胞冻存样本,采用 “活体 + 冷冻” 双轨保种模式,使种质资源保存成本降低 30%,同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筛选抗病力强的育种素材,为秋季繁殖疫病防控提供种源支撑。这种 “技术保种 + 性能改良” 的路径,在 10 月获得长三角地区多家保种场采用。
区域实践呈现差异化发展。北方猪场侧重防寒保暖与疫病防控的技术整合,如辽宁推广的 “地暖 + 新风” 双控系统,使仔猪冬季存活率提升至 94%;南方则利用秋季气温优势加快品种改良,广东某猪场通过 “杜长大三元杂交” 与地方品种回交,培育出适应湿热环境的新品系,10 月测定窝产健仔数达 13.2 头。这种南北差异化技术路线,体现了生猪繁殖领域对季节因素的精准应对。
10 月的生猪繁殖领域呈现 “防疫优先、技术适配、种质夯实” 的特点。从秋季疫病防控的针对性措施,到实用技术的落地转化,再到地方猪种保护的深化推进,行业在挑战中探索协同发展路径。这些实践不仅保障了当期繁殖效率,更为秋冬季节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推动生猪繁殖从单纯追求数量向 “数量 - 质量 - 防疫” 三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