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9 月,生猪市场呈现 “旺季不旺” 的逆周期特征,全国生猪平均价格 19.7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3.2%,结束连续 5 个月上涨态势。这种违背传统消费旺季规律的现象,源于规模场集中出栏与消费结构断层的深刻矛盾,叠加国际疫情扰动与政策调控的双重影响,9 月成为观察生猪产业转型阵痛的典型样本。
供应端集中放量构成价格下行主因。遵化市 9 月生猪出栏量同比激增 90.48%,张掖规模场出栏量同比增长 34.5%,全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量达 2640 万头,环比增长 8.1%。这种集中出栏源于双重动机:一方面规模场为冲刺年度目标主动放量,张掖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 1.8% 的产能基础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中秋前 “落袋为安” 心态驱使,在 8 月价格冲高后加速变现。区域分化加剧供需失衡,海南黑猪出栏逆势增长 4.07%,而全国生猪存栏量同比下降 3.5%,显示特色品种与普通生猪的市场分化加剧。
消费端结构断层削弱传统旺季效应。尽管中秋备货带动韶关屠宰量增长 6.18%,但终端消费未能同步跟进,形成 “屠宰量增而价格跌” 的反常循环。深层原因在于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需求分化:预制菜等加工需求增长支撑烤肠等产品月销超 10 万 +,但传统热鲜肉消费受高价抑制明显。更值得关注的是,猪肉批发价虽达 27.01 元 /kg,但零售端传导不畅,冷链成本因高温上涨 12%,进一步抑制消费转化,形成 “中间热、两端冷” 的断层格局。
国际疫情与政策调控形成复杂扰动。乌克兰、意大利等国爆发非洲猪瘟疫情,波兰单月扑杀 35 头家猪,虽未直接影响国内供应,但强化了养殖端的风险规避情绪,加速出栏节奏。政策层面则呈现精准调控特征,9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 4062 万头,处于合理区间上限,农业农村部提前预警产能过剩风险,有效抑制了盲目补栏冲动。这种 “预警 - 响应” 机制使规模场套保比例提升,期货市场 09 合约基差收窄至 825 元 / 吨,反映政策引导下的预期理性回归。
养殖主体行为分化加剧市场波动。散户与规模场呈现截然不同的策略选择:遵化散户在 19.1 元 / 公斤的价格水平下仍积极补栏,而张掖规模场通过调整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 0.1%)优化产能结构。成本与利润的悖论尤为突出,尽管玉米、豆粕价格同比下降带动饲料成本走低,但全国生猪价格跌幅超过成本降幅,导致养殖利润空间被压缩,外购仔猪养殖仍处于亏损状态,这种分化加速行业洗牌。
9 月市场运行揭示三大产业新规律:一是能繁母猪 4062 万头的调控红线显现成效,产能无序扩张得到遏制;二是特色品种抗跌性凸显,海南黑猪出栏增长印证 “差异化生存” 路径的有效性;三是消费升级倒逼产业链重构,预制菜等新需求正在重塑定价逻辑。随着 10 月腌腊需求启动,市场预期逐步回暖,但 9 月的逆周期现象警示行业:传统 “旺季涨价” 逻辑已失效,取而代之的是 “产能调控 + 消费分化 + 风险对冲” 的新平衡机制。对于养殖主体而言,把握政策导向、深耕细分市场比单纯追逐周期波动更为关键,这正是 9 月行情给予行业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