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8 月,畜牧业在价格回升与绿色转型的双重驱动下呈现新态势。生猪市场价格环比上涨,养殖效益改善,同时种养循环技术落地与区域发展差异形成行业发展新特征。从价格波动到技术创新,从政策响应到市场调节,本月行业运行呈现 “效益回升中谋转型” 的鲜明特点,标志着畜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的关键转折。
价格结构性上涨形成区域分化格局。全国生猪平均价格达 20.35 元 / 公斤,环比上涨 9.1%,30 个监测省份全部实现价格上涨。西南地区表现突出,重庆领涨,涨幅达 11.7%,华南地区价格居首,达 21.15 元 / 公斤。仔猪价格同比上涨 34.8%,云南涨幅 5.6%,而河南等华中地区出现 2.2% 的跌幅,反映区域供需差异。猪粮比价升至 7.95:1,猪料比价 6.41,显示养殖效益进入合理区间,但江苏等地呈现 “高价疲软” 现象,白条肉批发价上涨 7.48% 却面临消费乏力,凸显 “价涨量稳” 的市场新平衡。
绿色转型技术实现标志性突破。重庆九峰山种养循环基地 7 月投入使用,成为行业绿色发展标杆。该基地构建 “猪 — 沼 — 油菜”“猪 — 沼 — 水芹” 等循环模式,全国首例梯田压力均衡调节的沼液滴灌系统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通过膜浓缩技术处理沼液,既解决养殖污染问题,又为农作物提供精准营养,每亩节肥 30% 以上,体现 “环保成本转化为资源收益” 的新逻辑。这种模式对年产生 38 亿吨畜禽粪污的我国畜牧业具有示范意义,推动行业向 “养殖 — 污染治理 — 种植” 闭环转型。
市场调节与技术创新重塑养殖逻辑。价格回升背景下,规模场与散户策略分化明显。大型企业依托精准饲喂和数字化管理控制成本,中小散户则面临饲料价格波动压力。重庆、云南等西南地区凭借价格优势和生态养殖模式,在本轮价格上涨中受益更显著,而传统养殖区受饲料成本影响效益分化。九峰山基地的实践表明,绿色技术可对冲饲料成本压力,其非常规饲料开发减少豆粕依赖,为应对国际粮价波动提供技术方案。
行业发展呈现 “效益与转型并存” 特征。8 月数据显示,畜牧业正从单一价格导向转向 “价格 — 成本 — 环保” 综合平衡。生猪价格上涨带来的效益改善为绿色转型提供资金支持,重庆等地将部分利润投入种养循环设施。同时,区域差异提醒行业需因地制宜,西南丘陵区发展生态养殖,华北平原推进规模场粪污处理升级,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8 月畜牧业运行揭示新逻辑:7.95:1 的猪粮比价不仅是效益指标,更是转型窗口;九峰山基地的滴灌系统不仅是环保设施,更是价值创造工具。从区域价格分化到技术模式创新,行业在效益回升中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随着绿色技术推广和市场调节深化,畜牧业正迈向 “价格合理、成本可控、环境友好” 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全年行业稳定运行奠定基础。